带状疱疹,这个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再激活引发的疾病,以其剧烈的神经痛(即“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让患者饱受折磨。虽然抗病毒药物和传统镇痛是主流疗法,但对于部分顽固病例或预防严重后遗症,医学界持续探索更有效的方案。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作为一种重要的先天免疫效应细胞,凭借其独特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能力,逐渐走入该疾病治疗的视野,展现出令人期待的前景。
带 状 疱 疹 与 免 疫 系 统 的 博 弈
病毒潜伏与再激活:初次感染VZV(常表现为水痘)后,病毒可终身潜伏在人体感觉神经节中(如背根神经节)。当机体免疫力因年龄、压力、疾病或药物等因素下降时,潜伏的VZV被重新激活,沿神经下行至皮肤,引发相应皮节分布的簇集水疱和神经痛——即带状疱疹。
免疫控制是关键: VZV的有效清除以及对神经损伤的修复和疼痛的控制,极大依赖健康的免疫系统。特别是先天性免疫应答的快速启动和适应性免疫(T细胞)的精准调控至关重要。
NK 细 胞:先 天 免 疫 的 “快 速 反 应 部 队”
直接杀伤感染细胞
识别与裂解:NK细胞通过表面受体识别被VZ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表面异常表达的压力分子或下降的MHC-I分子,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细胞毒性物质,直接裂解感染细胞,阻断病毒复制。
ADCC作用:NK细胞表面Fc受体(CD16)可结合病毒特异性抗体(如IgG),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ADCC)更高效地清除感染细胞。
分泌抗病毒细胞因子
NK细胞活化后大量分泌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
IFN-γ:抑制病毒复制,激活巨噬细胞并增强其吞噬能力,促进抗原提呈细胞成熟,诱导适应性免疫应答。
TNF-α:直接抑制病毒增殖,并诱导感染细胞凋亡。
调节免疫微环境
增强抗炎作用:通过分泌IL-10、TGF-β等调节性因子,抑制过度炎症反应,减轻神经损伤和疱疹后神经痛(PHN)。
招募其他免疫细胞:释放趋化因子(如CCL3/4/5)招募T细胞、树突状细胞至感染部位,协同清除病毒。
克服免疫逃逸
VZV可下调感染细胞的MHC-I表达以逃避T细胞识别,而NK细胞对MHC-I缺失细胞更敏感,填补T细胞免疫缺陷,防止病毒潜伏与扩散。
NK 细 胞 疗 法 的 临 床
2021年9月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大学医院的研究团队在行业期刊《PAIN》上发表了题为《Protective role of natural killer cells in neuropathic pain conditions》(自然杀伤细胞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保护作用)的临床观察报告。
该临床研究人员共收集了41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和多发性神经病(PNP)患者脑脊液(CSF),通过流式分析其中的淋巴细胞亚群,研究人员发现NK细胞的占比与机械性疼痛敏感性(MPS)之间存在负相关,如果NK细胞占比低,疼痛状况会恶化。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NK细胞似乎在神经炎症级联反应中起着保护作用,并可用作慢性疼痛的标志物。
2023年8月,英国牛津大学和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行业专业期刊《Trends in Neurosciences》上发表了题为《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natural killer cells in neuropathic pain》(自然杀伤细胞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治疗潜力)的研究成果。
在报告中,研究人员指出NK细胞有能力清除可能导致疼痛的受损神经细胞,未来或成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NK细胞可能针对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有关的多种关键细胞成分,通过NK细胞在周围神经中的直接细胞毒性或免疫调节发挥作用。
传统治疗无效的免疫缺陷患者
患者背景:58岁男性,淋巴瘤化疗后复发带状疱疹,伴严重骶神经丛感染,对阿昔洛韦+糖皮质激素耐药
治疗方案:每周输注体外扩增的自体NK细胞,共4次(每次细胞数 ≥2×10⁹)
疗效结果:
72小时:水疱渗液停止,疼痛评分(VAS)从9分降至5分
4周:皮损完全结痂,神经麻痹症状改善,MRI显示炎症范围缩小80%
研究来源:2024年《Journal of Clinical Immunology》Case Report
结 语
带状疱疹带来的痛苦和长期负担不容忽视。NK细胞作为连接先天与适应性免疫的关键枢纽,以其快速反应、杀伤直接、调控全局的独特优势,为攻克这一顽疾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武器。随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细胞工程技术的进步以及临床试验的推进,NK细胞疗法有望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为那些饱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症困扰的患者,尤其是传统疗法效果欠佳的人群,带来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选择。未来的方向将聚焦于优化技术、验证疗效、保障安全性和提高可及性,最终点亮带状疱疹免疫治疗的新时代。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1:Journal of Clinical Immunology
编辑|Zhang.ZG
审核|Geng.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