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小板生成受损和破坏增加为特征。成人中,ITP 的发病率为每年(1.6 - 3.9)/10 万人,且发病风险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女性患病风险略高于男性。
目前,ITP 的一线治疗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但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对一线治疗无反应,或在激素减量、停药后复发。二线治疗手段包括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利妥昔单抗、罗米司亭、艾曲波帕和脾切除术等,虽有一定疗效,但仅对部分患者有效。
ITP 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研究证实,其发病与辅助性 T(Th)细胞、Th17、Th12 等自身反应性 T 细胞亚群过度增殖,以及 Tregs、Bregs、髓源性抑制细胞等免疫抑制细胞减少密切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过继性输注 MSCs 或恢复其免疫调节功能,有望成为改善 ITP 的有效策略。
一、生物学特性及免疫调节功能
(一)MSCs 的生物学特性
MSCs主要来源于骨髓、脐血、外周血、脐带、胎盘、羊膜、脂肪及牙髓等组织,可以分化为神经、心脏、肝脏、骨、软骨、肌腱、脂肪、上皮等多种细胞。MSCs 特异性表达 CD105、CD73 和 CD90,不表达 CD45、CD34、CD14、CD19 和 HLA - DR。其生物学特性显著,不仅增殖能力强大、分化潜能多样,而且来源丰富,便于分离、培养、扩增和纯化。同时,MSCs 免疫原性低,无 MHC 限制性,能够通过分泌促造血因子、表达黏附分子引导造血干细胞归巢并提供造血微环境,促进造血干细胞的有效植入和造血功能重建,还具备免疫调节、抗细胞凋亡、促进血管生成、损伤修复等作用。
(二)MSCs 的免疫调节作用
MSCs 可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或分泌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方式,与固有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发挥免疫调节功能。研究表明,MSCs 能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抑制抗原提呈细胞分化成熟及功能发挥、抑制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生成、抑制 NK 细胞毒性作用、抑制 B 细胞成熟与分化。
基于这些特性,MSCs 成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极具前景的策略,在 ITP、系统性红斑狼疮、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移植物抗宿主病和 COVID - 19 等病症的治疗中展现出潜力。
二、骨髓来源 MSCs
MSCs 在骨髓造血微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调控巨核细胞分化及血小板形成。研究发现,ITP 患者的骨髓 MSCs 增加凋亡,增殖与分化能力受损,影响免疫抑制功能及巨核细胞发育。TNFAIP3 水平降低通过 NF-κB/SMAD7 通路导致 MSCs 缺乏,进一步影响巨核细胞分化。ITP 患者的 nestin⁺MSCs 比例及 CXCL12 mRNA 表达降低,骨髓 CXCL12 浓度下降。全反式维甲酸可修复受损的 MSCs,改善 ITP 发病机制,并促进抑制性 T 细胞的增加,为治疗提供新思路。
三、人脐带来源 MSCs
人脐带来源 MSCs(hUC - MSCs)因来源广泛、获取相对容易且不受伦理限制,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组织器官损伤以及神经性疾病的治疗。研究表明,hUC - MSCs 相较于 BM - MSCs,在多向分化能力、低免疫原性和免疫抑制能力方面更具优势。
大量研究表明,ITP 患者存在免疫失衡,表现为自身反应性 T 细胞过度增殖及免疫抑制细胞功能缺失。体外研究发现,hUC-MSCs 能显著抑制 ITP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 CD4⁺T、CD8⁺T 和 CD19⁺B 细胞增殖,减少共刺激分子表达,增加 Treg 比例,纠正 Th1/Th2 失衡,降低血小板凋亡,同时通过抑制巨核细胞 Fas 表达及促进 TRAIL 表达,减缓巨核细胞凋亡,增加产板型巨核细胞数量。临床实践中,hUC-MSCs 输注成功改善了耐药性 ITP 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及生活质量。此外,3D 培养技术下的 hUC-MSCs 显著改善血小板数量和骨髓归巢,提示优化 MSCs 培养技术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hUC-MSCs治疗ITP患者的临床研究较少。两项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输注hUC-MSC后,部分慢性难治性ITP患者出现完全缓解,且缓解持续超过10个月。不良反应可控,但仍需通过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其疗效与安全性。
四、总结与展望
当前,ITP 的一线治疗复发率和激素耐药率较高,二线药物治疗后的完全缓解率及持续反应率较低,其发病机制也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发现,ITP 的发病机制不仅涉及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紊乱和 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失调。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外源性输注 MSCs 或内源性恢复 MSCs 免疫调节功能,有望纠正 ITP 患者的免疫失衡,从而达到改善目的。小样本临床病例报道显示,hUC - MSCs 输注对难治性 ITP 患者具有一定疗效,但为了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其有效性与安全性,还需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前瞻性临床试验。未来,随着对 MSCs 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望为 ITP 开辟新的路径,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LAMBER'T M P, GERNSHEIMER 'T B. clinical updlates in adultimmune thrabocytopenia.Blood,2017,129(21):2829-2835.D01:10.1182/blood-2017-03-754119.
[2] KOHLIR,CHATURVEDIS. Epidemiolgy and clinieal manifes-tations of immne thromboeytopenin. Hamostasealogie , 20 1939(3):238-249.D01:10.1055/-0039-1683416.
[3]1FREDERIKSEN H, GHANIMA W, Response of first line treat-ment wih eartieosteroids in a population-bsed cohort of adultswith primary immune thramboeytopenia [j]. Eur J intem Med,2017,37:e23-e25.00l:10.1016j.ejim. 2016. 09. 001.
[4] PROVAN D, SEMPLE jW, Recent adlvancees in the meelanismsand treatment af immune thramboeytopenia. EBioMedicine.2022,76:103820.D0l:10.1016j.ebiam.2022.103820.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指导意见。
编辑|LiYe.ZG
审核|Geng.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