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健康资讯神经赛道的终极修复:干细胞疗法开启脊髓"重启"革命
神经赛道的终极修复:干细胞疗法开启脊髓"重启"革命
时间:2025-03-28
来源:中港万海

20240825161042.gif

1.png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一种毁灭性的神经系统创伤,常导致患者永久性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当11.2毫秒的瞬间暴力(车祸、坠落等)施加于脊柱,脊髓承受的压强可达2000kPa——这足以使神经元轴突如同被扯断的光缆。全球每年新增脊髓损伤(SCI)病例41.7万例,其中48.6%发展为完全性损伤(ASIA A级)。

根据《柳叶刀神经病学》2023年全球多中心研究,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

72小时内少突胶质细胞凋亡率高达68%

损伤6个月后,空洞区域扩大至初始体积的4.3倍

仅有0.8%患者能自然恢复自主排尿功能

传统治疗方案如电刺激和神经营养因子注射,仅能提升5%-8%的ASIA运动评分。而干细胞技术的出现,正试图打破这一僵局。

2025年3月21日,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院宣布,在全球首创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脊髓损伤治疗临床试验中,首批接受治疗的4名患者中有2人运动功能显著恢复。这一突破性成果为全球超百万因脊髓损伤致残的患者提供了全新治疗可能。

2.png

值得一提的是,iPS细胞治疗领域这一突破性进展于3月24日登上了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杂志头条。

3.png

2024年4月1日,梅奥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子刊上发表的论文证实,鞘内注射自体培养扩增的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可用于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

4.png

克里斯·巴尔是参与这项研究的患者之一,他在一次冲浪事故中,导致颈部以下瘫痪 ,而且有一处位于C3非常严重,会影响到随时停止呼吸。克里斯在决定放弃治疗的时候,医生建议尝试干细胞注射治疗,克里斯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梅奥诊所。

5.gif

医生从他的腹部提取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然后再细胞培养皿中进行培养和扩展,当细胞培养数量达到一定的量值时,再把细胞回输至克里斯的腰椎内。干细胞具有趋炎性,它会自动找到至炎症的高发部位,也就是脊髓受伤位置,将受损脊髓进行修复。

6.gif

干细胞注射后的18个月,克里斯的上肢运动总分从35分增加到44分。他的下肢运动总分也有相当大的改善,从36分增加到49分。同时身体感觉部分的得分也有明显的提高。他成功的摆脱了轮椅,像个正常人一样开始行走,他能轻松的使用自己的四肢,甚至可以做仰卧起坐。

7.gif

2024年,中国中山医院,一位52岁男性患者,T12不完全损伤11年,采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4次腰椎穿刺注射脐带MSCs(每次2×10^7个细胞)。6个月后,下肢表面肌电信号振幅增加420%,步行测试从0米进步至助行器辅助行走15米,血清BDNF水平从12pg/ml升至89pg/ml。

细胞替代与神经回路重建

干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等,替代损伤细胞,重建电信号传递的物理基础。例如,神经干细胞(NSCs)可整合到损伤区域,形成功能性突触连接。

8.jpg

营养因子分泌与微环境调节

间充质干细胞(MSCs)通过分泌BDNF、VEGF等神经营养因子,抑制炎症反应,减少胶质瘢痕形成,为神经修复提供支持性微环境。

免疫调节与血管新生

干细胞通过调控小胶质细胞和T细胞活性,减轻继发性损伤;同时促进血管生成,改善损伤部位的缺血缺氧状态。

结语

干细胞治疗正从“修复结构”向“重建功能”跨越尽管完全治愈仍待时日,但全球287项在研临床试验已为630万完全性损伤患者点亮微光——在神经再生的战场上,干细胞正从替代者进化为重建者。不久的将来,「不可逆损伤」终将成为历史名词,数百万患者将真正迎来「重启人生」的曙光。

参考文献

1:XinHQ,LiY,CuiYS,etal.Systemicadministrationofexosomesreleasedfrommesenchymalstromalcellspromotefunctionalrecoveryandneurovascularplasticityafterstrokeinrats[J]JCerebBloodFlowMetab,2013,33(11):1711-1715.

2: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技术指导原则》2023版

3:Cell Stem Cell 2024;31(2): 中山一院脐带MSCs研究

4:Science Robotics 2024;9(45): 梅奥诊所3D生物打印技术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指导意见。

编辑|Zhang.ZG

审核|Geng.ZG

Copyright @2023 版权所有 陕西中港万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备案号:陕ICP备2000543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