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7月28日,广东佛山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过4000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症状以发热、关节剧痛和皮疹为特征。名称源自非洲土语,意为“弯脊之痛”,形容患者因关节剧痛弯腰蜷缩的姿态。
如何传播?
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而传播。实验室内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目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
哪些地区高发?
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非洲、东南亚、印度次大陆及西太平洋地区。2025年截至6月21日,巴西累计报告176391例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截至6月22日,法属印度洋留尼汪岛报告54242例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截至6月14日,玻利维亚报告3863例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截至6月14日,阿根廷报告2817例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近期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澳大利亚等均有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
高发季节是什么时候?
夏季和秋季(蚊虫活跃期),但热带地区全年可流行。
典型症状有哪些?
发热,持续1~7天;
关节痛/关节炎/关节肿胀:多累及小关节(如手指、腕、踝和趾关节等),腕关节受压引起的剧烈疼痛是本病的特点。疼痛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皮疹:常见于面部、四肢;
伴随头痛、恶心、结膜充血等。
基孔肯雅热的危害大吗?会致命吗?
多数患者症状较轻,病程约1~2周后可自行恢复,致死率极低(通常低于0.1%)。但少数人群(如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如长期关节疼痛(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心肌炎、脑炎等,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如何诊断基孔肯雅热?
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如近期去过疫区、被蚊子叮咬)、症状及实验室检查:
病毒检测:发病早期(1周内)可通过血液检测病毒核酸或分离病毒;
抗体检测:发病1周后可检测血液中基孔肯雅病毒IgM或IgG抗体。
与登革热有何区别?
两者均由伊蚊传播,症状相似,但基孔肯雅热关节痛更剧烈且持久,登革热则更易引发出血或休克。
免疫细胞对抗基孔肯
雅热病毒感染的机制
基孔肯雅热病毒(CHIKV)感染人体后,免疫系统会通过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协同清除病毒,具体过程如下:
固有免疫细胞的早期防御
巨噬细胞:
作为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巨噬细胞通过吞噬被基孔肯雅病毒(CHIKV)感染的细胞,并释放炎症因子(如TNF-α、IL-6)启动全身免疫反应。但病毒可能通过修饰表面蛋白逃避免疫识别。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通过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并释放干扰素-γ(IFN-γ)抑制病毒复制。研究发现,NK细胞活性降低可能与慢性关节症状相关。
适应性免疫的精准调控
T细胞:
CD8+ T细胞:识别并清除病毒感染的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但过度活化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如关节炎)。
CD4+ T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中和抗体,调节Th1/Th2平衡以控制炎症反应。
B细胞:
产生特异性抗体(如抗E1/E2蛋白抗体),中和游离病毒并阻断其进入宿主细胞。抗体水平不足可能导致病毒持续感染。
免疫逃逸与病理损伤
病毒逃逸机制:
CHIKV通过改变表面蛋白结构、干扰干扰素信号通路(如抑制STAT1磷酸化)逃避免疫监视。
免疫介导的病理反应:
病毒可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如CXCL-10持续升高),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关节滑膜炎症,部分患者出现长期关节疼痛。
能否治愈?有特效药吗?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多数患者1-2周症状缓解,但关节痛可能迁延数月。
免疫干预策略治疗方向
1:增强NK细胞活性(如IL-15激动剂)。
2:靶向抑制过度炎症(如抗IL-6受体抗体)。
3:开发多表位疫苗以诱导广泛免疫应答。
1如何有效预防
防蚊灭蚊:清除积水容器(花盆、轮胎、瓶罐),定期刷洗水缸。安装纱窗、蚊帐,户外穿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蚊剂。
旅行防护:前往疫区前查询疫情,归国后12天内监测体温,出现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旅居史。
日常防护:保持均衡营养(维生素C、锌)、规律运动以维持免疫稳态,减少蚊媒接触以预防感染。
所有年龄人群均易感,但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
结 语
免疫细胞在对抗基孔肯雅热病毒(CHIKV)感染中发挥核心作用,免疫细胞疗法为基孔肯雅热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尤其在重症和慢性关节症状管理中潜力显著。提高免疫力可以为身体构建牢固的防控网。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科普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指导意见
编辑|Zhang.ZG
审核|Geng.ZG